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,国家 “ 211 工程 ” 重点建设院校。 经过 48 年的建设,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,工科实力雄厚,文、法、管、经济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,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、博士研究生、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。 学校由 3 个校区组成,东校区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,交通便利;西校区坐落于北京紫竹院公园西测,环境优雅;北校区在昌平区内,临近著名的十三陵风景区,景色宜人。 学校总体占地面积一千余亩,建筑面积约 60 万平方米。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、教学大楼、田径场、大学生活动中心和一批装备先进的教学、科研实验室。
学校设有化学工程学院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、机电工程学院、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、理学院、经济管理学院、文法学院、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、职业技术学院、继续教育学院等 10 个学院; 3 个博士后流动站, 24 个博士点, 50 个硕士点, 41 个本科专业。
目前学校在校生总数达 20000 人,其中博士、硕士生 3700 人 , 本科生 11200 人,高职生近千人,另有百余名留学生。
学校师资力量雄厚,在职职工 1800 人,正、副教授 600 多人,中科院、工程院院士 7 人。云集了一大批奋发有为的教育部 “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” 特聘教授、国家级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、教育部 “ 跨世纪优秀人才 ” 和国家级、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。
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, “ 材料学 ” 和 “ 化学工程 ” 2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; “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 ” 、 “ 化工过程机械 ” 等 13 个省、部级重点学科享有盛誉; “ 生物化工 ” 、 “ 环境工程 ” 、 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” 、 “ 电子信息工程 ” 、 “ 工商管理 ” 、 “ 会计学 ” 、 “ 法学 ” 、 “ 英语 ” 等一批新兴学科显示出勃勃生机。
学校的科研工作发展迅速,拥有一批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。建有 1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 4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、 3 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;还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等 23 个校级研究所;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心等 14 个校级工程技术中心;近百个教学科研实验室。
学校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技攻关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各部委及企业委托的科技项目,取得了丰硕成果,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近年来承担各类研究与开发项目 3000 多项,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 300 多项。全校科研经费到款达到 2.1 亿元,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。科研项目 2001 年以来已获 11 项国家大奖,位居全国高校前列。学校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工作,近年来创新性、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项目、成果层出不穷,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。 2005 年 SCIE 收录论文 413 篇。
近年来,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教学质量稳步提高。 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,创建了 10 个示范性专业;重视教学基地建设,并在化学、物理、机械基础教学、电子电工、文化素质教育等 5 个基地建设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为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,学校投入 5000 万元启动了 “ 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 ” 。形成了国家、北京市、学校和学院四级精品课程体系,其中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等 6 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,高分子物理、高分子化学、数学建模等 16 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。构建了 “ 三层次四模块 ” 的实践教学体系,建成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教学实验中心、学科实验平台和专业特色实验室,创新教育成果显著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立项工作, 2000 年获国家级、省(部)级优秀教学成果近 40 项,名列北京高校前茅。
几年来在全国和北京市 “ 挑战杯 ” 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、数学建模竞赛、电子设计竞赛中有 9 个队获全国一等奖, 15 个队获全国二等奖, 56 个队获北京市一、二等奖。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多次名列第一, 2002 年获得最高奖 “ 高教社 ” 杯。
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,设立了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基金制度和优秀硕士论文奖励制度;引入 “ 末尾淘汰 ” 机制;同时采取激励措施,设立了优秀博士生与导师奖励基金;接受免费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;研究生实行了直博制,选拔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。 2003 年学校启动了 “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” ,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,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居全国重点大学前列。
学校非常重视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, 科技部、教育部正式认定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。学校的校办产业拥有化新技术公司、新特科技发展公司等与教学、科研紧密结合的 20 多个科技产业实体,年产值达 2.5 亿元。
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,先后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、日本东京理工大学、莫斯科国立环境工程大学、法国 BLAISE PASCAL 大学、德国 KAISERSLAUTERN 大学等 20 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。美国杜邦公司、德国 BASF 公司、德国拜耳公司等 10 余家国际知名企业向我校学生提供奖学金。众多外国学者、知名教授来校访问、讲学或开展合作研究。主办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,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的国际知名度。
为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高素质人才,学校积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,与芬兰、丹麦、日本等国的大学等开展了学生互换、出国攻读硕士生等项目,为我校在校学生提供了短期或长期出国留学的机会。
建校 48 年来,已为国家输送了 5 万余名各类人才,他们中已经成长起一批精英和骨干,有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专家、教授,有国家、省、市级领导干部,有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、总经理,还有国家科学院、研究院的研发人员。
近年来,学校进一步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,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工作,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、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,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。
多年来,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北京化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,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,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李鹏为学校题词,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、中央政治局委员贺国强、国务委员陈至立等领导人多次到学校视察并指导工作。
目前学校正以 “ 211 工程 ” 建设为契机,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和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、国内一流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。
【展开】